我总是珍惜自己独自思考的时间,因为时间被各种各样烦人的事情所侵占,导致我与我自己对话,自我反省思考的时间都十分地有限。这绝对不是一种休息,严格地讲,由自己亲手揭开自己的伪装。
这次稍有些不同,是一个稚嫩的人在自言自语着同样的稚嫩的话题。由于我一直对我不理解的东西耿耿于怀,虽然在其他领域都没有如此深厚的求知欲,但惟独是“爱”这个话题,我坚持了相当一段久的时间,但仍是毫无头绪。拿课业作比方,其他的话题是数学书上的课后题,再怎么难找找答案、问问老师,总能解决的。而爱就是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不仅我一个人在思考,世界上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思考,一如对猜想热心肠的数学家,将半生的精力扑在上面,却得到的是半个引理——这已经算好的了,更多人连第一行的证明都写不出来。
我从一个极其理性地角度去理解它,爱不过是身体中各种激素和酶作用于神经而产生的一种身体状态,是神经错误导向记忆区域而产生的一种“不存在的”联想。最初的最古老的爱始源于性,而性的目的又是繁衍后代,这只是造物主为了让物种延续下去而制定的规则。而性的产生也几乎都是激素的作用,因而我们的思想可能也只是受身体操纵的一环——极其理性或者说科学地讲下去的话,“爱”作为我们的一种情感及价值观来说存在着,但它本身不是受我们控制的,也不是什么纯洁无垢的东西。
人生掺杂进入了“爱”的因素,最初也只是在交配的一环内而已。后来特别是现代由于人类的生育成本增加,很多人不愿意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品质来抚育下一代(还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性就成为了消遣而非交配的一环。所以说“爱”的存在被分离地越来越纯粹,也越来越不靠谱。
我们常常看、也喜欢嫉妒地听着身边或新闻中出现的钟情一生的爱情故事,又或是短暂凄美的爱情故事。我忘了是谁曾经这样说了,恰好被我记住了——古来今往,浪漫纯真的爱情故事之所以被歌颂,正是因为它在现实中实在是太少了,乃至它只能存在于记忆的乌托邦中被不断地美化才得以展示给世人。我们越是传颂这些故事,越是证明这个世上大多数的人都是不幸且不懂得爱的,他们无法像流传的故事中的主角一样享受所谓纯真的“爱”。
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是从对“爱”的好奇开始的。但是大多数人会很快地发现,这个东西实在是太难找了。我们将青春期身体中激情释放的荷尔蒙激素,以及由此刺激大脑形成的奇妙脑回路形容为爱,然后在生活中将自己与另一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多数人会在这条道路上失败,少数的人在学生时代就凭借此成功地找到了自己对“爱”的理解——但愿那是正确的。并以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另一种说法是这样的:“爱”着的人,是符合我们价值观匹配的人,所以我们在爱着自以为是爱的人的时候,恐怕还是只爱上了我们自己。我倒觉得这个说法更令人信服。但凡是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与喜好,将自己的情感之路进行到尽头的人,多数是对自己有绝对自信的人。能坚持自己的喜好、选择,将爱在时间的距离上拓宽,在空间的距离上缩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