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直写日记的事情姑且是坚持下来了,但随之而来的一种担忧感也浮现了出来,持续地输出着不经思考过后的文字就像是在掏空大脑中可以孵化出思想的部分,把它残忍地涮了脑花,还调了个味道丰富的蘸酱——可我脑子呢?摆盘是做了, 但似乎有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而且味道也没有那么好吃。针对这个问题嘛,尚且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折中方案,因为如果我按照这个理论来要求自己的话,那我可能一个字都不会写了,完美主义者本身就常常难以启动,更何况是要自己确定一个优秀的阈值,所以一些想法才会憋了这么久还连草稿也没有。

说到这里,草稿是个好东西——先做决定,再想细节。不知道之前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大学之后我对世界的认知最大的变化就是做规划,对大的事情做小的部件划分——这是程序员完成工作的步骤:首先得有一个最终成果的预期,然后倒推回去应该做哪几个步骤,这几个步骤分别要干什么,用到什么方法,我的习惯是先把简单的地方都写了再写最难的地方。另外要时常做最小化测试,不能总是放任自己一泻千里,不顾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情况,只顾自己写的舒服,因为往往意味着很多东西都不能用。不过这样的计划也不必在刚开始就给出,总是要先做一些尝试来确定问题的难度和自己的实际能力,然后再量力而行。这些东西都不必成为现实的东西,而只是存在于我的想法之中,因为想的时候总不会给我压力,而写了就必须这样做了。就像是高中的时候会给作文打的草稿,收集来论据想要放到哪个话题里,然后写起了大纲塞进去,总是灵光提前于理性分析的。

平衡输入和输出也很重要。有一段时间频繁地输出自己之后,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并没有可以输出的东西,我的一切乏善可陈。当然这是一种错觉(从心理学的角度,不过我也常难以这样认为),实际是由于输出往往总是在一个固定的端口,就像挤牙膏一样,习惯于从中间开始挤的话,只能挤出前半段的牙膏,后面的牙膏就很难挤出来了;如果换一个地方挤,肯定是能挤出来的,但总是很难想到这样的地方在哪里。输入并不是全部来自外部,不如说是获得一些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以免自己在同一个圈子里打转,刮搜自己本就不富裕的算力资源。

最近也有些变化,变得不那么厌烦学习新东西了,不仅如此,还学得很快。自己当自己的老师的时候,对自己的微小的进步总会更为关注一些,因而想要好好表扬一下自己!学习真是一个使人快乐的事情,最近打游戏的时间也变得少了,大多数时间在钻研钢琴和料理,钢琴真是世界上最好的音游外设(不是)!!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Avatar placeholder